欢迎访问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信息网!

首页 > 科研成果 > 正文

科技创新紧盯“田间地头”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始终紧盯“田间地头”,通过体制创新引领、技术创新赋能、模式创新驱动,努力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破解农业科技难题,激活农业科技创新密码,探索独具特色的助农、兴农、富农之路。

助农——体制创新引领产教融合

学院投入6800万元校企共建16个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对接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链,与行业标杆骨干企业合作,瞄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同时,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特点,组建亚欧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和乡村产业发展中心,形成以学院、政府为理事会的管理体制,探索理事会领导下的股份制,从而形成校、企、地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科研成果转化效益共同分配,解决了中小企业技术研发的瓶颈问题。

经过科研攻关,学院设施园艺技术协同创新服务中心成功培育出农椒3号、35号等6个特色蔬菜品种,根据恒泽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阿克陶县昆仑佳苑设施农业产业协会的需求,双方携手实施设施蔬菜高效绿色种植项目,将平台科研成果积极进行转化,通过阿克陶县恰尔隆乡1000个农民蔬菜大棚试点,新品种和新技术让农民户均增收3000元。通过以点带面,为阿克陶县打造了一条特色设施蔬菜种植产业涉及的蔬菜加工、品牌推广、物联销售等全产业链,深受种植户欢迎。

兴农——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在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过程中,学院致力于促进新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走特色产业兴农之路。为此,学院实施了“技术技能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极大提高了学院科研型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实用新型专利182项、软件著作登记105项、新品种登记7项、专著31项,校企合作横向课题10余项,合作研发经费300余万元。

学院特色工程中心以《一种增加大蒜蒜氨酸含量的肥料及其使用》(国家发明专利)成果转化于吉木萨尔县新地乡,让该乡成为全国四大名蒜乡之一。解决了大蒜蒜头产量、抗病能力下降,产品品质表现有所退化等问题。学院刘旭新博士研究团队对此问题研发了提高大蒜蒜氨酸含量的肥料大蒜蒜氨酸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达到并超过了国家药典规定的药用大蒜蒜氨酸含量水平。亩产值提高近三分之一,单价提高近一倍该成果还满足了新疆高新技术企业--新疆埃乐欣药业有限公司高标准药用原材料的需求,团队与该公司共同研制的产品《胡蒜片》疗效显著、驰名全国,产品供不应求。

农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联合新疆牧丰伟业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投资少、易操作、可重复利用的生物有机肥智能控制与处理关键设备,解决了长期困扰养殖农户的畜禽粪污染问题,深受养殖合作社的欢迎。该技术设备利用智能化纳米膜好氧发酵堆肥技术将畜禽粪污物生产成生物有机肥,实现绿色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化链条,同时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率。每年可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4000m³,约产出 1500余吨腐熟堆肥,一套设备年产生利润40万元。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农作物可降低杂草的生长,病虫害发生率减少30%-50%,农户用药与化肥成本减少110元/亩。

富农——项目驱动服务模式创新

学院充分发挥农类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优势,围绕职业院校+地方政府+企业+乡村的发展模式,打造“一校一乡一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依托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项目,年均带动全疆示范户产生经济效益600余万元。

学院动物疫病检测创新服务中心平台致力于开展畜禽常见抗体监测及健康水平评估、防疫监测、诊断病例分析、畜禽疑难杂症诊治、畜禽防疫、畜禽疑难杂症研究与新技术推广、养殖技术指导等服务项目,为昌吉市、阿克陶县、疏附县等10余个乡镇的畜禽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开展养殖技术服务,提高农民养殖合作社畜禽疫病防控能力,养殖技术跟得上,农民的畜禽养殖增收5000元以上,从而激发了农民通过畜禽养殖发家致富的积极性。

学院积极开展产业前端技术创新研发与推广工作,发挥农业院校的资源优势,支持县域围绕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积极督促科技成果向县域流动、转化打造具特色的县域技术技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引领高地,探索一条符合县域特色产业支撑的技术技能创新之路